热点新闻

传媒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破解之策

来源:《传媒》杂志 

 

最近几年,传媒杂志社借助每年主办的传媒年会,分别与重庆大学、湖南大学、河南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合作,举办传媒教育论坛,邀请学界、业界专家和传媒类专业期刊主编,就目前传媒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展开研讨,寻求破解之策。笔者作为传媒年会及传媒教育论坛的策划者,对传媒教育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破解之策有一些思考和见解,现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问题一:学界与业界间的壁垒依然存在。在传媒教育领域,业界与学界之间一直存在壁垒。2013年底,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意见》,并在上海召开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现场会。这是加强对传媒教育导向引领的顶层设计,也对打通学界与业界间的壁垒具有积极作用。该文件发布10多年来,各高校积极贯彻执行,引进了一批业界资深新闻工作者加入传媒教育者行列,使学界与业界间的隔离现象有了很大改善,但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学界与业界间的壁垒依然存在。

这几年,笔者多次被邀请担任高校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主席或专家,也审阅过大量高校硕士、博士向《传媒》杂志的投稿,从这些毕业论文和投稿的选题中,笔者的突出感受是:这些研究生大多不了解行业 。例如,10年间业界媒体融合进行得如火如荼,而学界对此知之甚少,笔者2024年审阅过的70多篇硕士毕业论文中,竟然没有一篇是研究媒体融合的,尤其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和地市级媒体融合,都是近年传媒行业的焦点问题,而作为传媒专业的研究生却对此几乎视而不见。部校共建政策实施10余年后,学界对业界发展如此视若无睹,实在令人吃惊。

问题二:在课程设置上对传媒新科技缺少有针对性的布置和安排,学科间存在壁垒。笔者曾经作为教育部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专家,对全国传媒院校的学科建设做评估,也曾出席过几所高校的学科建设会,对各传媒院校的课程设置和特色专业有深入了解。总的感受是,目前新闻传播学科的课程设置,因循守旧的多,融合创新的少;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单一学科多,交叉学科少。

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研究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举措,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鼓励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4年多来,各传媒院校课程设置做了相应改变,但对照教育部新文科建设提出的课程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问题三:新闻职业吸引力降低,学生对专业学习缺乏动力,职业荣誉感愈发淡薄。笔者每次被邀请到高校讲座时,都会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做现场调查:毕业后,你会选择到传统媒体工作吗?计划选择的请举手!每次都应者寥寥,这与20世纪80年代笔者毕业时大家都拼命往传统媒体挤形成巨大反差。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媒体日渐式微,新闻职业荣誉感降低,导致传统媒体的吸引力丧失,这直接影响到传媒院校的招生、在校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和毕业后的择业。

 

要解决以上三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在传媒教育的顶层设计方面,进一步强化实践导向。传媒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传媒教育,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都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都应该深入火热的新闻生产与传播的一线,去熟悉行业、研究行业。专业型硕士与近年来推出的专业型博士,就是教育部注重传媒教育实践的重大举措,需要大力推进,使专硕专博更专,同时也要兼顾学硕学博的新闻实践。

二是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通过举办研讨会、论坛、讲座等活动,为业界和学界提供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在线会议、社交媒体等,拓宽交流渠道,实现信息的即时共享。传媒杂志社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主办的传媒年会、中国传媒沙龙等会议和活动,对促进产学研交流与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推动课程改革,多增加实践和传媒新科技课程。根据业界需求和学界研究成果,共同推动传媒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引入业界案例、实践项目等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将传媒新科技的最新成果融入课程,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

四是充分发挥业界导师的作用。现在各传媒院校聘请了大量业界导师,笔者就是其中之一,但多数是挂名导师,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该让业界导师更多地走进课堂,有更多机会指导学生深入实践,从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从实践中找课题写论文。

 

创建时间:2025-03-11 10:54

行业资讯